📢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启动!
分享你对 $ERA 项目的独特观点,推广ERA上线活动, 700 $ERA 等你来赢!
💰 奖励:
一等奖(1名): 100枚 $ERA
二等奖(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奖(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参与方式:
1.在 Gate广场发布你对 ERA 项目的独到见解贴文
2.在贴文中添加标签: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贴文字数不低于300字
3.将你的文章或观点同步到X,加上标签:Gate Square 和 ERA
4.征文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创作方向:
ERA 项目亮点: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ERA 拥有哪些核心优势?
ERA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保障代币的长期价值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欢迎围绕上述主题,或从其他独特视角提出您的见解与建议。
⚠️ 活动要求:
原创内容,至少 300 字, 重复或抄袭内容将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标签。
每篇文章必须获得 至少3个互动,否则无法获得奖励
鼓励图文并茂、深度分析,观点独到。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20日 17
📍新西兰带娃记 Day5|带回来的垃圾和学会自律,有时候慢一点,也是一种成长节奏!
昨晚回家整理书包时,我注意到孩子的饭盒里还放着一块没吃完的面包和香蕉皮,还有喝完的酸奶盒子,一整包东西原封不动地放在饭盒里、书包里,带回了家。
我下意识问了一句:“你怎么没扔垃圾啊?”
他说:“我不知道应该丢哪里。”
我这才意识到——他性格比较敏感,可能不是他懒,也不是他马虎,而是不知道怎么开口问。他不确定那个垃圾是不是可以随便扔,不确定那个垃圾桶是不是对的,也不敢贸然去做。
所以我们就一起练了几句英文:
Excuse me, where should I throw this?
Can I put this in the rubbish bin?
同时也顺便讲了讲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
讲完这些我觉得任务完成了,正准备结束这个话题的时候,却突然被一个细节打动了:
他明明不知道怎么处理,但依然选择不乱扔,而是默默带回家。
这让我意识到,这件小事背后,其实藏着一种更深层的东西:不是他守规矩,是这个环境让他愿意守规矩。
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自动内化了一种态度:
不是因为有人在看,所以才不乱扔垃圾;而是因为他知道,这里的人都不会这么做,这里应该是有秩序的。
环境不吵、不催、不卷;没人抢跑,也没人被推着走。
自然地,他也就慢慢习惯了等一等、想一想,再做出反应。
我开始理解,新西兰的教育,或者说他们的社会氛围,不是靠“规定”来建立规则感,而是靠“环境”来滋养秩序感。
这件事从第一天来应该就感受到了,比如我租车第一天就撞了别人,对方也是不急不躁,只是慢条斯理的处理,并且告诉我:Don't worry ;比如我看到在这里的小镇上虽然没有电子眼和红绿灯大家还是会很遵守交通规则,也会等候行人先过,哪怕开的是兰博基尼也是不急不缓;比如一朋友分享去 NZ 海钓的时候,规定长度的鱼是必须要放回大海的,但是钓鱼过程不会有人看着你,主打的就是一个自觉。
这里的一切都在说:你被尊重着,所以你也自然会尊重这片土地、他人,还有你自己。
最后说下他在学校的状态,目前还是和中国小朋友一起玩耍,虽然我有些鼓励他走出社交的圈子,但是还是会有比较大的障碍,有时候会觉得他看起来有点孤单。
但可能也是我想多了,也许他并不难过和孤单,也许他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他的节奏去适应这里的世界。
我在告诉自己:我们最大的挑战,不是替孩子挡风遮雨,而是在他们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不去过度焦虑、不去急于替他铺路,只是在旁边静静地看着、陪着、等着:
孤单不一定是坏事,有时是出发前的准备。
加油吧,上完今天这节课,这周的学习就算完美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