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香港美国稳定币法规对比:监管趋同 特色各异
稳定币法规:香港与美国的对比分析
5月21日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几乎同时美国参议院通过《稳定币统一标准保障法案》(GENIUS)。这两个法案引发了币圈的热烈讨论,但许多评论者并未深入研究法案内容,甚至混淆了稳定币、加密货币等概念。本文将对这两个法案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各相关方的诉求。
作为新型金融产品,稳定币必然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创新各方也有其经济诉求。能否满足各方诉求是金融产品最终成功的关键。不同的稳定币发行和监管方式,也会对稳定币发展和货币政策产生不同影响。
一、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分析
"草案"对稳定币做了明确定义,共有五条:
以计价单位或经济价值储存形式表述。
适用范围限定为支付、清偿债务、投资和买卖。
可透过电子方式储存和转移。
在分布式分类账或类似信息储存库上操作。
锚定单一资产或一篮子资产。
"草案"就稳定币监管等做了具体规定:
发行主体必须是营利性公司,最低资本金2500万港元。
储备资产要求:市值不低于未赎回稳定币面值;与公司其他资金隔离;高质量、流动性强、低风险;定期审计和风险管理;向公众披露详情。
风险管理要求:及时满足兑付;建立KYC、AML制度;信息安全管理;投诉举报机制等。
对高管任职条件有要求。
必须发布白皮书,提供全面信息。
不得支付稳定币利息;仅能经营稳定币业务。
总之,香港希望为新经济提供创新支付工具,同时不对现有体系造成风险冲击。这是受监管的支付工具,不是投资资产。
二、美国《稳定币统一标准保障法案》分析
美国"法案"与香港"草案"监管逻辑相似,但有自己特点:
相似之处:
锚定法定货币(美元),用于支付结算。
100%由美元或高质量资产支持。
每月披露储备资产报告,第三方审计。
符合反洗钱和反恐融资要求。
禁止支付利息或收益。
赋予监管机构监管权力。
不同之处:
监管框架分两级:市值超100亿美元接受联邦监管;低于100亿美元可选州级监管。
对储备资产品种要求更明确。
总体上,两地都将本币稳定币合法化纳入监管,为新兴领域提供结算工具,同时防范对主权货币的负面影响。关键是厘清稳定币性质,加强储备资产监管和信息披露。
三、银行本票与稳定币
从法规看,稳定币的发行和管理规则与银行本票基本相同,也类似授权发钞。香港发钞行发行港币,必须将等额美元存入金管局。银行本票的规则是:客户以等额货币换取本票,持票人可用于支付或兑换现金,银行见票即付。
早期的纸币、庄票都是这样产生的。可以说,法币稳定币是法定货币条件下的类货币。本票产生是因为现金携带不便,而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其具体应用需求仍待探索。
摩根大通曾发行摩根币,规则与稳定币类似,但多年来未找到适用场景。西联汇款的模式也类似本票。这些都是历史上的支付工具,有共同特点:需要明确价值尺度,安全便捷;发行人有超发冲动,易产生风险。
遗憾的是,技术并不能解决人性和资本的贪婪。对美国而言,稳定币的挤兑风险是现实的。因此,两地法案都对储备资产提出严格要求。
四、稳定币各相关方的诉求
稳定币的相关方及其诉求包括:
付款人:比法定货币更快捷便利;1:1兑换无成本;使用成本低于法定货币。
收款人:易于成交;可1:1兑换法币;可用于其他支付场景。
发行人:需要合理收益;可能来源于兑换手续费、储备资产投资等。
技术支持机构:需要分享收益。
政府和监管机构:促进经济增长;维护法定货币稳定;保持金融安全。
各方诉求能否得到满足,是稳定币成功的关键。目前稳定币主要在特定数字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但应用范围在扩大,已到需要规范管理的阶段。
五、稳定币与货币政策和流通管理
稳定币作为类货币,会影响货币供应量。其发行规模和监管模式必须纳入货币政策考虑。稳定币基于分布式账本,可能有不同于现金的流通规律。
跨境支付是稳定币的一个热点。但稳定币最终需要兑换为法定货币,与银行体系对接。稳定币的真正成功,不是脱离银行体系,而是必须高效无缝对接。
如果出现多家机构大范围发行稳定币,可能带来混乱和低效。最终市场和监管可能会选择适度集中。稳定币合法化后的发展模式和规模,还需市场检验。
六、对中国的建议
坚持技术中性,鼓励金融创新。
认识到稳定币源于现实需求。
为稳定币立法,促进创新和防范风险。
可考虑将人民币稳定币纳入票据管理或单独立法。
人民币稳定币有助于开拓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创新建设与银行账户体系对接的稳定币支付体系。
国际货币竞争关键在综合实力,发行人民币稳定币应服务新兴经济和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