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中国区块链监管沙盒探索:从赣州产业园到香港加密交易监管
探索区块链监管创新:中国各地"监管沙盒"实践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监管创新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监管沙盒"作为一种新型监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提出,旨在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以测试创新产品和服务。同时,监管机构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探索适合新兴金融业态的监管方式。
近年来,中国多地也开始了"监管沙盒"的探索实践。其中,江西赣州和香港的做法较为典型,代表了政府主导型"监管沙盒"的两种模式。
赣州于2017年7月启动了区块链金融产业沙盒园,这是内地首个由政府主导的区块链"监管沙盒"。该园区通过政策扶持吸引区块链企业入驻,并建立了2.5万平方米的实体园区。目前已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区块链备案标准等。虽然园区已运营一年多,但其在推动监管创新方面的成效还有待观察。
香港则于2018年11月宣布将加密货币交易所纳入"监管沙盒"。香港证监会计划通过为期至少12个月的分阶段沙盒测试,探索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运作情况,并据此决定是否将其纳入正式监管。这种做法更接近国际通行的"监管沙盒"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赣州和香港的做法存在一定差异。香港的沙盒由最高监管机构推行,政策实验目的性强,成功后易于推广。而赣州的沙盒更像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属于地方差异化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推广全国的可能性较小。
除了这两个典型案例,深圳、青岛和杭州等地也有类似"监管沙盒"的尝试。然而,这些项目多由行业协会或研究机构主导,缺乏政府监管部门的直接参与,严格意义上并不符合"监管沙盒"的定义。它们更像是打着"监管沙盒"旗号的区块链产业园区。
真正的"监管沙盒"应该是连接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桥梁,共同探索适合新兴金融业态的监管方式。目前,国内多数城市的做法还停留在产业孵化层面,对推动监管机制创新的实际效果有限。
未来,中国在推进"监管沙盒"实践时,需要更多地关注监管创新本身,而非简单地将其等同于产业扶持政策。只有真正实现金融创新与监管创新的良性互动,才能为区块链等新兴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