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管涉嫌加密洗钱判14年半!侵吞1950万美元公款购币,90枚比特币遭追缴

北京法院本周二对一名前科技公司高管冯某作出重判,因其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1.4亿元人民币(约1950万美元),并通过八个海外交易平台将赃款转换为比特币等加密资产进行洗钱,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6个月。该案被检察官总结为“小官巨贪、虚拟货币洗钱、企业风控薄弱”三大特征。侦查中,海淀区检察院高科技犯罪检察部检察官李涛成功还原资金侵吞、转移、洗白及分赃全链条,并追缴价值超1100万美元的90枚“隐匿”比特币。此案凸显中国境内利用加密货币洗钱犯罪上升趋势,尽管政策严禁,但执法机构正积极运用区块链溯源技术打击此类犯罪,并与香港持牌交易所合作处置涉案加密资产。

【高管勾结外部虚报套现,八平台购币洗钱】 涉案高管冯某此前负责某短视频平台的激励奖金审批。据检方指控,其与外部供应商串通,通过提交虚假申请将公司资金转入其控制的账户。随后,这些资金被分散至八个海外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兑换为比特币及其他数字资产,意图隐匿赃款来源。

【检察官总结三大特征,混币技术难逃法网】 海淀区人民检察院高科技犯罪检察部检察官李涛向《人民日报》(报道由《南华早报》率先引用)指出,此案具有“小官巨贪、虚拟货币洗钱、企业风险意识薄弱”三大典型特征。为掩盖资金流向,冯某及其同伙使用了混币技术——该技术通过汇集并重新分配加密资产来混淆区块链交易痕迹。然而,侦查机关仍成功追踪资金流,最终追回超90枚比特币(按现价计约1100万美元)。 Unstopp Wallet研究策略主管Dan Dadybayo向Decrypt表示:“通过混币追踪资金极大增加了复杂性,但并不能保证完全匿名。”他解释称,当前区块链分析工具已能“利用模式识别、统计聚类和时间分析”,在许多情况下可“部分甚至完全重建资金流”,效果取决于“匿名集的大小及相关行为者的操作模式”。

【电子取证突破混币迷阵,链上溯源能力升级】 检方透露,本次调查运用了先进的电子数据审查技术,详细追踪了资金从侵吞、转换到洗白的全过程。数字取证手段成功破解了混币操作,并将离岸交易所交易与境内银行账户关联。Dadybayo援引Salus Security、Beosin、慢雾(SlowMist)等国内安全公司案例指出,中国执法部门在加密案件调查中正日益运用区块链分析工具,以强化资产追踪及反洗钱执法能力。

【七人团伙获刑,科技企业腐败转向加密洗钱】 包括冯某在内共有七人因职务侵占罪被判刑,刑期从三年至十四年不等,并处罚金。此案印证了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近期发布的科技企业商业腐败白皮书结论——该报告分析了2020至2024年间1253起案件,发现腐败模式正从传统贿赂转向加密货币欺诈,手法涉及数据滥用、空壳公司及洗钱。报告警示电商、人工智能等领域因监管薄弱属高风险区,冯某案即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涉案加密资产处置引关注,香港成合规变现通道】 尽管中国严禁加密货币交易及金融机构涉足,但此案再次凸显利用加密货币洗钱在中国的上升势头。值得注意的是,当局正探索通过香港持牌交易所合规处置涉案加密资产。上月北京市公安局宣布,将联合北京产权交易所通过香港持牌交易所变现刑事案件查扣的加密货币。虽然各级政府持有加密资产总量尚不透明,但市场已具规模——例如2020年江苏盐城警方从一庞氏骗局中查获的19.5万枚比特币,按现价估值约234亿美元。

结语: 冯某案敲响科技企业内控与加密洗钱风险的双重警钟。随着检方“资金流全链条还原”能力提升及香港合规处置通道的建立,中国对加密货币犯罪打击正走向“技术穿透+资产处置”的闭环治理。此案亦警示企业需强化高风险岗位监管,而混币技术绝非洗钱“护身符”,区块链溯源技术的演进将持续压缩犯罪隐匿空间。投资者须警惕赃币流入市场带来的法律风险,合规交易所则应加强反洗钱风控以阻断犯罪资金链。

BTC-0.45%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