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s V2升級:開放操作與價值共享引領Web3社交革命

開放操作與價值共享:Lens V2的突破性進展

Lens Protocol近期成功完成了備受期待的V2版本遷移。這一全新版本以開放性、可組合性、利益共享、信任和安全爲核心理念,爲用戶帶來了一系列令人振奮的功能更新。用戶不僅可以與社交媒體內的智能合約進行交互,還能在Lens的出版物中執行外部智能合約操作。

作爲Web3社交網絡領域的先驅之一,Lens致力於突破傳統Web2平台的局限。Lens Protocol首席執行官表示,V1的目標是推出Web3社交網絡、促進創新,並測試有利於Lens生態系統的工具。而V2則追求更靈活的模塊化設計,旨在進一步增強用戶在社交網絡體驗中的自主權。Lens V2有望在社交資本和用戶體驗方面爲Web3社交網絡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開放操作與價值共享,Lens V2能否開創Web3社交新局面?

挑戰與突破:Lens Protocol的Web3社交革命

當前,Web3社交平台的發展面臨着諸多挑戰。傳統社交網絡在Web3環境下難以建立,因爲社交活動比單純的金融交易復雜得多。Web3社交網絡需要更多功能和特性來滿足用戶需求。

一個主要挑戰是,僅基於特定內容或業務模式建立的社交網絡往往缺乏活力。用戶可能只是爲了獲得獎勵而短暫參與,而非真正對Web3社交互動感興趣。這導致了用戶參與的短暫性和缺乏深度互動的問題。

此外,傳統社交媒體平台控制着用戶數據和社交關係,使得用戶難以專注於構建自己的Web3社交網絡。用戶習慣於在傳統平台上維護社交關係,因此對轉移到去中心化平台上構建新的社交網絡存在障礙。

過去的Web3社交平台嘗試通過發行社交代幣、社區通行證、NFT藝術品等方式建立社交價值。然而,這些平台仍然依賴傳統Web2社交平台來連接用戶和傳播價值。一旦Web2平台切斷與Web3社交平台的連接,建立在其上的社交價值也會隨之消失。

爲克服這些困境,Lens Protocol作爲去中心化社交網絡底層協議應運而生。不同於傳統社交媒體,Lens Protocol本身就是一個社交網絡。它通過共享用戶和用戶數據,使第三方開發者能夠輕鬆構建基於該協議的社交媒體應用。Lens Protocol的目標是以基礎協議形式創建可共享的社交網絡,通過推動整個生態系統的增長來推進Web3社交網絡的發展。

Lens:以基礎協議形式創建可共享的社交網絡

Lens是一種基於基礎協議的創新社交網絡,以其可共享特性脫穎而出。通過將個人主頁、關注者、收藏者和內容轉化爲NFT,Lens賦予用戶更多權益和機會。同時,引入可編程模塊增強了社交平台的可組合性和開放性。

**個人主頁NFT:**將用戶的個人主頁轉化爲不可替代的代幣,包含用戶個人信息、關注者和內容相關數據。用戶可通過出售、租賃或授權等方式使用個人主頁NFT,獲得經濟回報,並確保個人信息的安全和私密性。

**關注者NFT:**與特定個人主頁NFT相關聯,賦予關注者獨特序列號,代表其在社交網絡中的順序和重要性。關注者NFT不僅是身分憑證,還代表了社交權益,促進了用戶間的互動和共享。

**收藏者NFT:**允許用戶將喜歡的內容轉化爲NFT,並與個人主頁NFT相關聯。收藏者NFT賦予用戶對特定內容的收藏權益,展示用戶興趣和品味,豐富了社交網絡的內容生態。

**內容NFT:**允許用戶將創作成果轉化爲NFT,並與個人主頁NFT相關聯。創作者可在社交網絡中廣泛共享和流通作品,並在NFT市場上交易,促進創作成果的增值和保護。

**可編程模塊:**提供可編程模塊,使開發者能根據需求定制各種社交交互功能。這些模塊包括關注、收藏、評論、轉發等社交行爲,開發者可通過編寫智能合約擴展功能。

通過這些設計和功能,Lens以基礎協議形式創造了可共享的社交網絡。個人主頁NFT、關注者NFT、收藏者NFT和內容NFT共同構建了用戶的社交資本,使其能自主管理和共享。可編程模塊爲開發者提供了創新應用場景,擴展了社交網絡的功能和可能性。

這種基於代幣化社交關係的設計使Lens成爲開放、可擴展和可定制的社交網絡生態系統,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並推動社交資本的共享與增值。

開放操作與價值共享,Lens V2能否開創Web3社交新局面?

Lens V2新功能:開放操作和共同價值分享

Lens V2是LensProtocol的最新版本,於2023年7月的巴黎以太坊社區大會期間發布。V2展示了一系列新功能,包括"開放操作、共同價值分享、個人檔案更新和個人檔案管理",標志着對模塊化設計的進一步改進,爲用戶提供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

開放操作-可組合社交網絡

Lens V2引入了開放操作功能,進一步增強了社交網絡的可組合性。開放操作提供了一個框架,允許開發人員直接在Lens中集成外部智能合約操作,創造創新體驗。

通過開放操作的可組合性,用戶和開發人員可根據興趣和需求,選擇不同功能並組合,創造獨特社交體驗。這爲用戶提供了更大自由度,使他們能參與感興趣的領域,並與他人共享體驗。

開放操作的可組合性還爲跨鏈操作提供了可能。Lens用戶可與其他區塊鏈網路互動,參與不同生態系統。例如,用戶可通過Lens在其他平台上購買虛擬資產、加入DAO或進行捐款。這種跨鏈操作將用戶社交網絡擴展到更廣闊的區塊鏈世界,帶來更多機會和體驗。

開放操作與價值共享,Lens V2能否開創Web3社交新局面?

共同價值分享

Lens V2通過構建貢獻價值鏈,爲Web2社交媒體長期存在的內容搬運和抄襲問題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它允許每個參與內容發布連結的人都能分享該內容帶來的收益。

在這個過程中,內容原創者、內容推廣者(策展人)以及平台都可參與內容收益。原創用戶無需自己推廣或在其他平台重復發布,就能享受多個平台的收益。策展人負責將原創內容推廣給更多人或在其他平台發布,同時分享收益,形成了收益分層機制。

Lens V2還提供智能算法支持,幫助用戶和策展人更高效地推廣內容,讓更多人看到並分享收益。這確保了每個鏈條中的參與者都能獲得收益,激勵原創內容的持續創作和更多人的關注,促進社區繁榮發展。

開放操作與價值共享,Lens V2能否開創Web3社交新局面?

個人檔案更新

Lens V2通過引入ERC-6551標準擴展了個人檔案功能。每個Lens個人檔案都可創建智能合約錢包帳戶,具備以太坊帳戶的全部功能。這包括持有NFT和代幣資產,以及與Dapp交互。這使得個人檔案具有更高的可編程性和互操作性,用戶能更靈活地管理和使用數字資產。

在Lens V2中,關注體系結構得到改進。關注關係從錢包地址轉移到個人檔案之間,所有社交操作都發生在個人檔案之間。個人檔案可選擇進行NFT代幣化,所有關注關係都與個人檔案相關聯。當個人檔案移動時,其社交網絡也會隨之移動,爲用戶帶來更大靈活性和便利性。

Lens V2還改變了社交資產體系範式。個人檔案成爲獨立個體,具有自己的社交圖譜和關注體系。社交圖譜關係的價值直接附加於個人檔案中,使個人檔案本身成爲有價值的社交資產。

開放操作與價值共享,Lens V2能否開創Web3社交新局面?

個人檔案管理

Lens V2引入了新的個人檔案安全層,允許用戶將社交操作委派給不同錢包。用戶可根據需求在多個錢包間切換,不必將所有社交功能綁定到單個錢包地址。這種靈活性使用戶可更方便地管理個人檔案,並選擇最適合的錢包進行操作。

Lens V2還支持多種關聯模式,用戶可將一個個人檔案與多個錢包地址綁定,或一個錢包地址管理多個個人檔案。這種靈活性使用戶可根據需求和使用場景選擇最適合的關聯模式。

帳戶管理方面的改進使用戶能更靈活地管理個人檔案。用戶可選擇將個人檔案托管在安全的冷錢包中,同時將社交功能委托給其他錢包地址操作。這種解耦個人檔案與錢包地址的關聯提高了安全性,也爲用戶提供了更多選擇和便利性。

開放操作與價值共享,Lens V2能否開創Web3社交新局面?

總結

Lens Protocol通過持續版本迭代穩步推進,旨在成爲真正去中心化、具有可持續社交價值的Web3社交平台。在Lens Protocol上,用戶擁有更多控制權和數據主權,並被鼓勵積極參與、貢獻,與其他應用程序和協議進行互操作。目前,Lens Protocol生態系統已發展了100多個應用程序,涵蓋社交娛樂、激勵機制和專業交流等領域,滿足用戶不同需求。

這個多樣化的應用程序集合展示了開放社交圖譜的優勢,超越了傳統單一社交媒體應用程序的局限。用戶獲得了更多權力,他們的個人資料和關係不再僅存在於私人托管服務器中,而是成爲個人擁有的資產。Lens Protocol作爲基於協議的共享社交網絡,通過賦予用戶權力並讓他們選擇如何開發和貨幣化社交網絡,爲Web3社交開創了新局面。

開放操作與價值共享,Lens V2能否開創Web3社交新局面?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6
  • 分享
留言
0/400
Ser_Liquidatedvip
· 3小時前
lens变化挺大啊
回復0
倒霉的矿工vip
· 07-17 18:45
挖完矿来看看啥新鲜事
回復0
稳定币焦虑症vip
· 07-17 18:30
V2升级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么
回復0
链下人生赢家vip
· 07-17 18:26
Web3又割割啦~
回復0
FlatlineTradervip
· 07-17 18:22
摸鱼小王子 又来割韭菜了
回復0
JustHereForAirdropsvip
· 07-17 18:16
卧槽还有空投不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