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聯合推廣任務上線!
本次活動總獎池:1,250 枚 ES
任務目標:推廣 Eclipse($ES)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ES 專場
📄 詳情參考:
Launchpool 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4
Alpha 第11期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7
🧩【任務內容】
請圍繞 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活動進行內容創作,並曬出參與截圖。
📸【參與方式】
1️⃣ 帶上Tag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發帖
2️⃣ 曬出以下任一截圖:
Launchpool 質押截圖(BTC / ETH / ES)
Alpha 交易頁面截圖(交易 ES)
3️⃣ 發布圖文內容,可參考以下方向(≥60字):
簡介 ES/Eclipse 項目亮點、代幣機制等基本信息
分享你對 ES 項目的觀點、前景判斷、挖礦體驗等
分析 Launchpool 挖礦 或 Alpha 積分玩法的策略和收益對比
🎁【獎勵說明】
評選內容質量最優的 10 位 Launchpool/Gate
加密貨幣市場:互聯網版多層次傳銷的驚人相似
加密貨幣與多層次傳銷的驚人相似性
加密貨幣市場復制了傳銷最糟糕的一面,只不過這次是互聯網原生版本,傳播效率更高,但透明度卻更低。大多數代幣已經演變成一種精致的金字塔遊戲:頂層獲取最大收益,而底層散戶最終只剩下一堆毫無價值的"空氣幣"。
這並非偶然,而是結構性問題。
在傳統傳銷項目中,產品往往價格虛高,效果卻不如市面上的替代品。其核心區別不在於產品本身,而在於銷售方式:不是通過零售店鋪,而是由個人代理先行購買,再自己尋找下家。
結果很快從"賣產品"轉變爲"拉人頭"。每個人購買的動機不是爲了使用,而是爲了以後高價轉售。最終,當市場上只剩下投機者,沒有真正的用戶時,金字塔就難以爲繼。頂層獲得所有非對稱收益,而底層參與者只能抱着無人問津的庫存發呆。
代幣金字塔
加密代幣的運作邏輯與多級傳銷如出一轍。代幣本身就是"產品"——一個價格虛高、除了投機幾乎沒有實用性的數字資產。持幣者購買代幣不是爲了使用,而是爲了在之後以更高價格賣給他人。
這種金字塔結構與傳統傳銷類似,但加密貨幣有其獨特的參與者生態,構成了不同的層級。與傳統傳銷產品相比,代幣是更理想的載體:它們能更高效地利用互聯網和社交網絡,更容易交易和獲取,傳播更快,擴散更廣。
在傳統傳銷中,如果你發展了下線,他們賣出產品或繼續進貨,你就能從中獲利。代幣的玩法也是一樣:你讓別人接你的"貨",再拉一些進場時間比你更晚的新人加入。這對你和你之上的人都有利,因爲新人提供了"退出流動性",價格漲。與此同時,新人因爲自己也持有代幣,也會開始主動推廣,而早期持幣者則可以高位套現。這套機制和傳銷如出一轍,只不過威力更強大。
你在金字塔的位置越高,就越有動力不斷發行新幣、繼續推動這一套玩法。
金字塔的層級
交易所
在加密金字塔的頂端是交易所。幾乎所有"成功"的代幣背後,都離不開交易所及其關聯做市商的深度操控。它們掌控着代幣的分發和流動性,項目方若想接入平台、獲得分發資源,往往必須"進貢"——也就是無償地交出一部分代幣。
如果不照他們的規矩來,代幣就上不了線,或者只能待在流動性極差的"地獄",最終默默消亡。交易所可以隨時踢走做市商,要求項目方提供代幣借貸給其員工套現,甚至在最後一刻單方面更改服務條款。這種霸權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也只能默默忍受——因爲這是換取"流動性"與"分發"的代價。
對創業者來說,交易所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牆。能否上線頭部交易所,往往取決於"關係網"而非項目本身的質量。這也解釋了爲什麼如今那麼多項目都出現了"隱形聯合創始人"或"前交易所員工"的身影,他們負責牽線搭橋、打通渠道。因爲沒有經驗或人脈,想走通這條上幣流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做市商
做市商理論上是爲市場提供流動性的角色,實際上卻往往幫助項目方通過場外交易偷偷出貨,同時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優勢反向收割普通用戶。他們通常持有代幣總供應量中相當可觀的一部分,並借此操控交易,獲取非對稱的套利機會。對於流通盤很小的代幣,這種影響會被極度放大,使得他們在交易中處於極其有利的位置。
靠單純"提供流動性"賺的錢極其有限,但靠對不知情用戶的反向交易,卻可以賺得盆滿鉢滿。而在所有市場參與者中,做市商對代幣的流通量了解得最清楚——因爲他們既知道真實的市場浮動量,又手握大量代幣。他們就是信息優勢的頂點。
對項目方來說,做市商的"報價"也非常難以評估。不像剪頭發這種服務有明碼標價,做市服務的價格因人而異。作爲初創項目方,你根本不知道哪些條款合理、哪些價格虛高,這就催生了另一個灰色現象:隱形聯合創始人和"做市顧問"的泛濫。他們打着顧問的名義,爲你牽線搭橋,卻進一步拉高了發幣的復雜度和博弈成本。
VC 與項目方
在交易所之下,是項目方和風投,他們在私募階段就攫取了絕大部分價值。在大衆尚未聽說某個項目之前,他們就以極低的價格拿到代幣,隨後再編織敘事,制造出貨的"流動性出口"。
加密風投的商業模式已經變得極度扭曲。相比傳統風險投資,在加密行業裏獲得"流動性事件"要容易得多,因此他們並不真正鼓勵長期建設者。實際上,情況正好相反——只要對自己有利,風投完全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許掠奪性的代幣經濟模型。許多風投早已不再假裝自己在支持可持續的商業,而是系統性地參與、支持各種"拉高 - 砸盤"式的投機行爲。
代幣也催生出一種奇特的激勵機制:風投爲了提升基金管理費,有動機人爲抬高自己投資組合的估值(實際上是"收割"自己的有限合夥人)。這一點在低流通量的代幣上尤其常見——他們可以利用完全稀釋估值來標記帳面市值,從而虛增項目估值。這種做法極不道德,因爲一旦代幣全部解鎖,根本不可能以那樣的價格退出。這也是爲什麼許多風投在未來將難以再籌到新基金的關鍵原因之一。
雖然像某些平台讓這個現實略有改善,但在加密行業的幕布背後,仍有大量黑箱操作是普通投資者根本無法看見的。
意見領袖
再往下一級是意見領袖,他們通常在項目上線時免費獲得代幣,以換取宣傳內容。"意見領袖融資輪"已成爲行業常態——意見領袖參與投資,等到代幣生成事件後再獲全額返還。他們利用自己的傳播渠道換取免費籌碼,然後對粉絲進行洗腦式安利,而這些粉絲最終成爲他們的"退出流動性"。
社區成員與空投玩家
"社區"和空投玩家構成了金字塔的底層勞動力。他們承擔最基礎的任務:測試產品、產出內容、制造活躍度,以換取代幣分發。但即便是這些活動,如今也已被"工業化":獎勵越來越少,付出的工作卻越來越多。
大多數社區成員往往在爲項目免費"打工"很久之後,才恍然發現自己其實只是項目方的營銷部外包——而等到代幣生成事件後,項目就開始無情砸盤了。一旦他們意識到這一點,憤怒就會蔓延,"拿起幹戈"。這種"憤怒的社群"對真正想做產品的項目極其不利,因爲它制造了額外的幹擾和噪音。
散戶
金字塔的最底層,是理想中的散戶投資者——上面所有人的"退出通道"。他們被喂以各種敘事和故事,賦予某個資產"迷因溢價",吸引更多人買入,好讓基金會等上層玩家順利出貨。
不過,這一輪週期和以前不同,散戶並沒有真正進場。如今的散戶更爲謹慎、懷疑,這讓社區成員空拿着一堆毫無價值的空投籌碼,而內幕人士早就通過場外交易實現了套現。這也是爲什麼你在社交媒體上總能看到有人因代幣暴跌或空投毫無價值而憤怒抱怨的原因之一:因爲這輪週期,散戶根本沒怎麼接盤,而創始人們卻照樣發財了。
後果
當下的加密行業,核心不在於做產品,而在於編故事——講一個"高幻覺收益率"的敘事,誘導他人買入某個代幣。專注於產品建設反而成了不被鼓勵的行爲(盡管這一點正在慢慢改變)。
整個代幣估值體系已經完全失真,不再基於基本面,而是靠"市值對標"來進行橫向比較。項目的核心問題從"這個代幣解決了什麼問題?"變成了"它最多能漲到多少倍?"在這種環境下,項目幾乎無法被合理定價或評估。你買的不是一個正在建設的公司,而是一張彩票,投資加密貨幣時必須認清這一點。
售賣敘事的劇本非常簡單:只需要編造一個"聽起來合理但其實無法定價"的故事,比如:
"這是一個受到知名投資者支持的穩定幣項目,它的代幣可以被看作是對某大型穩定幣公司股權的間接敞口。看好這個代幣是因爲某競品的市值有數百億美元,而這個項目的營收和利潤都遠超競品,且運營成本更低。目前市場上沒有任何產品能讓你直接投資這家公司,這個代幣正好填補了空白!他們還在搭建一個類似某支付網絡的基礎設施,並計劃引入隱私功能。這是金融的未來,市值上看上千億!"
如果你想讓朋友買一個代幣,這類敘事非常好用。關鍵在於:故事要講得"夠清楚",但又要"留足想象空間",這樣他們才有可能幻想出一個高估值的未來。
未來展望
加密行業仍是少數幾個能爲普通人帶來極大非對稱收益的領域之一,但這種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投機是加密的核心產品契合點,也是最初吸引市場參與者關注我們正在構建的一切的"鉤子"。正因如此,我們亟需修復整個市場結構。
未來,像某些新興平台可能會徹底改變這場遊戲的規則。它們有望爲市場帶來更公平、更透明的交易環境,減少信息不對稱,讓更多普通投資者有機會參與到加密經濟中來。但在此之前,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教育、監管和技術創新來推動整個行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