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管涉嫌加密洗錢判14年半!侵吞1950萬美元公款購幣,90枚比特幣遭追繳

北京法院本週二對一名前科技公司高管馮某作出重判,因其利用職務之便侵吞公款1.4億元人民幣(約1950萬美元),並通過八個海外交易平台將贓款轉換爲比特幣等加密資產進行洗錢,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6個月。該案被檢察官總結爲“小官巨貪、虛擬貨幣洗錢、企業風控薄弱”三大特徵。偵查中,海澱區檢察院高科技犯罪檢察部檢察官李濤成功還原資金侵吞、轉移、洗白及分贓全鏈條,並追繳價值超1100萬美元的90枚“隱匿”比特幣。此案凸顯中國境內利用加密貨幣洗錢犯罪上升趨勢,盡管政策嚴禁,但執法機構正積極運用區塊鏈溯源技術打擊此類犯罪,並與香港持牌交易所合作處置涉案加密資產。

【高管勾結外部虛報套現,八平台購幣洗錢】 涉案高管馮某此前負責某短視頻平台的激勵獎金審批。據檢方指控,其與外部供應商串通,通過提交虛假申請將公司資金轉入其控制的帳戶。隨後,這些資金被分散至八個海外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兌換爲比特幣及其他數字資產,意圖隱匿贓款來源。

【檢察官總結三大特徵,混幣技術難逃法網】 海澱區人民檢察院高科技犯罪檢察部檢察官李濤向《人民日報》(報道由《南華早報》率先引用)指出,此案具有“小官巨貪、虛擬貨幣洗錢、企業風險意識薄弱”三大典型特徵。爲掩蓋資金流向,馮某及其同夥使用了混幣技術——該技術通過匯集並重新分配加密資產來混淆區塊鏈交易痕跡。然而,偵查機關仍成功追蹤資金流,最終追回超90枚比特幣(按現價計約1100萬美元)。 Unstopp Wallet研究策略主管Dan Dadybayo向Decrypt表示:“通過混幣追蹤資金極大增加了復雜性,但並不能保證完全匿名。”他解釋稱,當前區塊鏈分析工具已能“利用模式識別、統計聚類和時間分析”,在許多情況下可“部分甚至完全重建資金流”,效果取決於“匿名集的大小及相關行爲者的操作模式”。

【電子取證突破混幣迷陣,鏈上溯源能力升級】 檢方透露,本次調查運用了先進的電子數據審查技術,詳細追蹤了資金從侵吞、轉換到洗白的全過程。數字取證手段成功破解了混幣操作,並將離岸交易所交易與境內銀行帳戶關聯。Dadybayo援引Salus Security、Beosin、慢霧(SlowMist)等國內安全公司案例指出,中國執法部門在加密案件調查中正日益運用區塊鏈分析工具,以強化資產追蹤及反洗錢執法能力。

【七人團夥獲刑,科技企業腐敗轉向加密洗錢】 包括馮某在內共有七人因職務侵佔罪被判刑,刑期從三年至十四年不等,並處罰金。此案印證了北京市海澱區檢察院近期發布的科技企業商業腐敗白皮書結論——該報告分析了2020至2024年間1253起案件,發現腐敗模式正從傳統賄賂轉向加密貨幣欺詐,手法涉及數據濫用、空殼公司及洗錢。報告警示電商、人工智能等領域因監管薄弱屬高風險區,馮某案即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涉案加密資產處置引關注,香港成合規變現通道】 盡管中國嚴禁加密貨幣交易及金融機構涉足,但此案再次凸顯利用加密貨幣洗錢在中國的上升勢頭。值得注意的是,當局正探索通過香港持牌交易所合規處置涉案加密資產。上月北京市公安局宣布,將聯合北京產權交易所通過香港持牌交易所變現刑事案件查扣的加密貨幣。雖然各級政府持有加密資產總量尚不透明,但市場已具規模——例如2020年江蘇鹽城警方從一龐氏騙局中查獲的19.5萬枚比特幣,按現價估值約234億美元。

結語: 馮某案敲響科技企業內控與加密洗錢風險的雙重警鍾。隨着檢方“資金流全鏈條還原”能力提升及香港合規處置通道的建立,中國對加密貨幣犯罪打擊正走向“技術穿透+資產處置”的閉環治理。此案亦警示企業需強化高風險崗位監管,而混幣技術絕非洗錢“護身符”,區塊鏈溯源技術的演進將持續壓縮犯罪隱匿空間。投資者須警惕贓幣流入市場帶來的法律風險,合規交易所則應加強反洗錢風控以阻斷犯罪資金鏈。

BTC-0.45%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