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啓動!
分享你對 $ERA 項目的獨特觀點,推廣ERA上線活動, 700 $ERA 等你來贏!
💰 獎勵:
一等獎(1名): 100枚 $ERA
二等獎(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獎(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參與方式:
1.在 Gate廣場發布你對 ERA 項目的獨到見解貼文
2.在貼文中添加標籤: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貼文字數不低於300字
3.將你的文章或觀點同步到X,加上標籤:Gate Square 和 ERA
4.徵文內容涵蓋但不限於以下創作方向:
ERA 項目亮點:作爲區塊鏈基礎設施公司,ERA 擁有哪些核心優勢?
ERA 代幣經濟模型:如何保障代幣的長期價值及生態可持續發展?
參與並推廣 Gate x Caldera (ERA) 生態周活動。點擊查看活動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歡迎圍繞上述主題,或從其他獨特視角提出您的見解與建議。
⚠️ 活動要求:
原創內容,至少 300 字, 重復或抄襲內容將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標籤。
每篇文章必須獲得 至少3個互動,否則無法獲得獎勵
鼓勵圖文並茂、深度分析,觀點獨到。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20日 17
新西蘭帶娃記 Day4 |校門口的三個有趣現象和一次關於我的“錯誤”的反思!
今天送娃去學校的時候,有時間再校門口多站了一會兒,我觀察到了一些很好玩的事情:
1)雨天騎車的小朋友;
有些孩子是家長送來的,但是有些孩子是自己走路來的,但是我今天看到兩個五六歲的小朋友,穿着短褲淋着雨騎着自行車就來了;
在國內可能無法想象,五六歲,自己獨自騎車,還在下雨,溫度才10度左右的短褲,沒有任何家長陪同,確實是很壯觀:
關鍵是我看着他們騎車過馬路的時候,後面車輛全都停住等着兩個小家夥過去的樣子,真的很可愛!
到學校門口,我和他們打招呼的時候,他們很開心,我問他們:How old are you 的時候他們伸出了六根手指!
然後我問他們:Are you happy going to school like this every day?
回復我:It's not every day, but we love riding.
說話聲音裏還透露着奶聲奶氣!
2)進門前的擁抱;
學校是個教會學校,所以有各類膚色的小朋友,但是我看到不管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如果家長送過來的話,在校門口基本上都會和孩子來個貼面輕吻或者擁抱,
在這一點上,中國小朋友和家長比較羞澀一點;
3)校門口的家長:
不管是送孩子來學校,還是放學來接,家長們很多都會打招呼然後聊一些很隨意的話題,
我仔細聽了下,都是因爲接孩子認識的對方,但是聊的過程都沒有人聊孩子怎麼樣學習怎麼樣一類,都是聊的類似於球賽或者附近的趣事兒;
校門口很有意思,確實和國內那種大家站在門口人山人海的感覺不太一樣,國內接送孩子的時候,門口說實話挺壓抑的,這邊還是給你滿滿的松弛感。
最後說個值得我自己反思的事情:
我們住的地方離學校大概三公裏,我平時有徒步的習慣,就想着孩子也能每天跟我一起走過去,順便鍛煉身體、看看沿路的風景。第一天他走得還挺順利,我心想這沒問題,第二天出門也就默認還是走。
可一出門我就感覺他不太情願,走了不到幾百米,他開始說腿酸、走不動,語氣裏全是抗拒。我下意識覺得這是在偷懶,是態度問題,所以我沒理會他的情緒,自己加快腳步往前走,心裏其實也有點生氣——覺得他不堅持、不配合,甚至有點賭氣地“甩開他”一段距離。
晚上我問他今天早上爲啥不想走,他說:“我其實一開始就不想走,今天真的覺得很累,但你也沒問我,就直接拉着我走。”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一直在推行我自己的節奏、自己的想法,我覺得走路是好事,是鍛煉,是陪伴,但我忽略了:對他來說,那一刻可能只是單純的疲憊、沒睡好、不想動。
我的“堅持”,其實是一種忽視。
我以爲“第一天走得還可以”=“以後可以繼續走”,但對孩子來說,第一天的狀態不等於第二天的情緒。我以爲我在帶他一起鍛煉,其實我只是帶他走在我的道路上,卻忘了問一句:“你今天,還好嗎?”
所以我意識到了:孩子的狀態是實時變化的,不能靠一次成功來推導出持續穩定的“共識”。我們常常太快地“建立模式”,但孩子不是機器,而是一個不斷流動的個體。
而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我當時的判斷是“故意拖沓”、“不配合”,但後來我意識到——那可能也是一種求助、一種還沒學會如何表達“我今天真的不行”的掙扎。越是不會表達的小孩,越可能用“鬧”、“躲”、“賴”來傳達不適。
所以真正的陪伴,不是一起去目的地,而是一路上有沒有看到彼此的狀態。
也許真正好的教育不是我們把孩子塑造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而是在旅途中一次次問他:“你今天想怎麼走?”
而父母要學會的功課,是從“拉着他走”變成“和他一起走”,哪怕這段路走得慢,甚至中途停下來,只要彼此是連接着的,就比目的地更重要。